English

首次“计算机派位”之前……

1998-05-31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
顾卫临文

“尾巴”和“口子”:“教育平等”的真正隐忧

从1993年开始,北京市经过六年之久的“渐进”,今年终于有了“质变”:除了对极少数文艺、体育等方面的特长生仍保留进入市、区重点中学的“特权”外,绝大部分小学毕业生将根据就近原则,通过计算机随机派位分别“派”进划片对口的中学。取消重点初中;取消“市级三好学生”保送升入初中的制度;取消择校生。

然而,经过年初有关方方面面的“较量”,北京市教委于4月最终出台的政策虽然继续强调着“免试、就近”今年必须“一步到位”,其强硬程度和彻底性却已有了不小的“折扣”。

最重要的“妥协”是,原定今年必须全部实现的重点中学初、高中分离,以真正取消重点初中,不仅未能如愿——几乎所有的重点中学都允许招一、两个“特长生”班。同时,在批准有限的几所重点中学“兼并”薄弱校以建成分校性质的民办公助学校的基础上,也默认了其他学校利用名校效应,并以社会力量办学的方式兴办的民办学校。于是,问题来了——以“教育平等”为理想的改革,为什么要以不同名目、不同形式保留一群“特殊”学生上好学校的特权?

比重点中学留下的“特长生”尾巴更“扰乱人心”的还在于突然热遍京城的民办学校、民办公助学校。这类学校,因其有权自主招生,给今年北京十多万小学应届毕业生及其家长,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“口子”,却同时使今年的小学升中学工作,部分地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忙碌、繁琐、无序。

去向莫测:躲“薄弱校”的多重选择

令局外人难以理解的是,北京有那么多政府办了多年、除了学杂费不收任何费用的中学,家长们为什么信不过,反而对历史短、收费不菲的民办学校趋之若鹜呢?

首先是因为“大拨轰”入初中的方法变了。今年采用计算机派位的办法,使学生、家长一下子陷入一种完全不能把握命运的不确定性中。再加上可“择”之校全都是“开放系统”,又全部先于“派位”招生,惶惶然的学生、家长岂有不去碰碰运气的?据西城区一位应届小学毕业生介绍,他们班上有一半同学都在外面报了学校,最多的报了4处。一位家住海淀区的家长说,他儿子学校可能“派位”的几所中学,有两所不错,有一所很差。他说,我给孩子报十一学校,其实并不是说“十一”学校有多好,更多的是为了多一个机会“躲”开被“派”到最差的那所中学去的“万一”。

“免试就近”:怎能“免”出更重的负担

“免试就近”是“初招”改革的核心。可一个多月来的事实却“轻慢”了这个初衷。一方面,有的区已正式通知各小学,今年的毕业考试要加大难度,试题仍从区里题库八万多道题中抽取。这导致各小学感到复习考试的压力比往年更大。另一方面,民办学校、民办公助学校的“测试”,使相当数量的学生要应付比当年考试升初中时更沉重的负担,一些多处报考的孩子,一个月内的所有星期六(日)都在各校考场疲于奔命。其实,比孩子更累的是家长。有那么多的家长抱怨:这哪里是考学生?分明是在考家长!考家长的钱,也考家长的权。

还有一个多月,即7月10日以前,全市的“派位”工作将全部完成。社会新的关注是,“派位”之后将有什么新动静?到何时才能彻底断掉那条制造不公、引起矛盾、激化不满的“尾巴”?是否会出台若干对策以切实约束“择校”的市场行为?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